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编制 > 中小学教师招聘 > 笔试资料

笔试教育学心理学指导:必考点梳理

笔试教育学指导: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1

在下列教学笔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基础理论记忆口笔试教育学指导:那些年被你误会的孔子

笔试教育学心理学指导:案例分析

案例1:笔试教育学心理学指导:必考点梳理

笔试必备教育之父人物盘点

        教育学之父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幼儿教育之父也分中国和外国?心理学之父是谁呢?...这些教育学心理学权威大咖,准备教师考试都应该了解!

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

    (1592-1670)在1632年著写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也让夸美纽斯一炮而红,成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主张: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学之父” “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传统教育的代表人,传统教育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也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的规律。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

    实质教育的代表人。

    

实用主义哲学之父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之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也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成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杜威主张: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 / 陈鹤琴

    1、最早的
>
福禄培尔(Fredrich Froebel,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

    著作: 《人的教育》

    主张:儿童的天性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因而活动在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幼儿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游戏,它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游戏也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2、中国的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著作《家庭教育》

    主张:“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实验心理学之父

>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灵的讲演录》

    主张: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直接经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被后人称其为“欧洲大陆的心理学教皇”

    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著作:《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他考点:

    迷箱实验;

    尝试错误说;

    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痕迹消退说;

    共同要素说。 

 

终身教育之父”

>保罗·朗格朗

    《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科科长保尔·朗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重新认识和界定教育,不再将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而视教育为贯穿整个人生的、促进个体“学会学习”的全新概念,从而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彼此隔离的状态,构筑起民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思想被誉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

    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主张:“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原理四阶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补充: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提倡乡村平民教育,“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

 

乡村教育之父>梁漱溟

提出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 

 

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

教育要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教育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齐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教师资格证笔试】

【教育各领域“之父”汇总】

练习

1、提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奇 

C.洛克 

D.杜威 

3.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及其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4.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下列属于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的是(   ) 

A.教师教材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儿童课堂经验 

C.教师学生课堂   

答案:A A B A B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7: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 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8:

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案例9:

欣赏“每一个”学生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案例10: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笔试心理学指导:招教考试常考心理学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笔试心理学指导: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笔试教育学心理学指导:22个经典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 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理学论述

第二章        认识过程

第三章        情绪与意志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五章        社会态度与行为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内容摘要:本章属于心理学的绪论,讨论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揭示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论述了心理的实质即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介绍了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主要有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活动

(一)心理活动及其结构

心理活动不仅人有,所有的动物都有,但是,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人的感知、记忆、思维都比动物的心理更加复杂外,人还有高尚的情感、意志、特别是人会用语言在社会中表达自己的愿望,交流思想,通过语言进行劳动分工和生产分配,并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许多丰富多彩的包括观点、信念、世界观再被的主观世界,即个体意识。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个性心理包括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注意

意志(意志过程的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着

3、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4、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在有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因的作用;顶叶主要调节机体的触觉、温觉、动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前者是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后者是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活动的状态。

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第三节: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1867-1927年;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试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詹姆士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观点: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元素的集合,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

3.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和科勒 ;20世纪初到40年代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他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     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行为主义心理学既不同意构造主义心理学关于意识元素的看法与其“内省”的分析方法又不赞成机能主义心理学把意识功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主要观点: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源于心理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第二章 认识过程

内容摘要:分析了注意的概念,品质以及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讨论了知觉、感觉、观察的概念和种类等;论述了记忆的概念和分类;对遗忘的原因以及记忆品质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进行分析;介绍了想象的品质、功能以及想象产生的条件;论述了语言和言语的结构、种类、思维的过程及基本形式,对良好思维品质及其培养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节:注意

1. 注意概述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          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2、      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范围的条件:

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    一个人的注意是否稳定与集中,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2、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3、    个人的主观状态也影响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注意在一点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

影响注意分配的三种情况:

1、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他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是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

3、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的转移注意目的从一个事物上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几个因素:

1、原来注意对象的紧张度;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系统的调节作用。

3.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1.      感觉概述: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联觉;

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

1、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的影响。

2、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2.      知觉概述: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人知觉的理解性与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      观察概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1、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和目的;

2、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 具备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必要知识

4、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 学会做观察记录

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第三节:记忆

1.      记忆的概述: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者回忆过程。

识记的分类:有意识识记和无意识识记

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过去经验事物进行回忆或者再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记忆的分类:

1、 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动作记忆

1、 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1、外显记忆     2、内隐记忆

2.      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

一、           瞬时记忆:感觉性刺激作用后,在脑中继续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人类记忆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斯柏林)、声像记忆(莫瑞)

存储时间:图像0.25s~1s 声像 2s~4s;存储容量:9~20bit

二、           短时记忆:人脑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程环节。

短时记忆的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存储:5~9组块

三、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

2、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表象编码)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的。

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3.      遗忘: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过程。

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进程不均衡,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方法

5、 时间因素

6、 情绪和动机也影响遗忘进程。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

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1、 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

2、 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

3、 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5、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记忆品质的特点:

1、 记忆的敏捷性

2、 记忆的持久性

3、 记忆的准确性

4、 记忆的准备性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四节:想象

1.      想象的概述: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

1、  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2、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3、  幻想、理想、空想

想象的品质:

1、 想象的主动性

2、 想象的丰富性

3、 想象的生动性

4、 想象的新颖性

5、 想象的深刻性

想象的功能:

1、 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替代功能

 

2.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基础

2、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3.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