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系出现于欧洲的(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在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处理好关系的是( )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B.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D.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关系
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4.( )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A.“学记 ” B《论语》 C.《师说》 D.《劝学说》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特点.
A.长期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继承性
6.我国学校教育形态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夏代 C.汉代 D.唐代
7.片面追求升学率易造成教育的荒废,这是教育的( )
A.正向个体功能 B.负向个体功能 C.正向社会功能 D.负向社会功能
8.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将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王阳明 D.朱熹
9.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传身授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
A.自然形态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10.在构成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就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1. B解析: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2. B解析: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3. A解析:略
4. A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5. A解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育的长期性特点的典型体现
6. B解析: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7. D解析: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教育的负向社会功能
8. D解析:略
9.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自然形态教育的概念
10. A解析:孔子的“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均等